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列表

海城区:夯基固本 放权赋能 以“六力”助推街道改革走深走实

来源:    时间:2022-12-29 09:32:46

近年来,北海市海城区全面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自治区、北海市有关工作部署要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推动基层减负精神,着力构建职能清晰、依法高效、运转协调的街道管理体制机制,为街道赋权增能、减负增效,努力破解管理服务中面临的“堵点”“难点”问题,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取得了良好改革成效。

加强党的领导“强定力”,推进基层明责赋权

一是党的领导更有力。着眼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将加强党的领导贯穿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始终,街道党工委驾驭工作全局、领导整体工作合力明显增强,扭转了基层各类机构各自为战的局面,各项工作实现了整体推进、稳步提升。二是职责定位更清晰。建立完善街道权责、职责“两张清单”,厘清区级与街道事权划分,明确街道主要履行加强党群工作、平安建设等7类115项职责,赋予街道党工委国土空间规划参与权,派驻街道职能部门综合执法指挥调度权,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建议权,涉及街道的公共事务综合管理权,下沉资金、人员的统筹管理和自主支配权五项职权,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工作任务,促使街道党工委有效发挥“轴心”作用,推动街道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治理四个方面。三是工作运行更顺畅。实行街道社区准入事项联审制度,避免了区直部门将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责任“转嫁”街道,为街道松了绑、减了负,实现了轻装上阵,运转高效。推动民生保障、乡村振兴、住房建设等工作高效、有序、精准开展。


(相关资料图)

精干设置机构“添动力”,释放基层治理效能

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的力量和职能,综合设置街道“一部四室执法队”,即党群工作部、党政综合办公室、公共服务办公室、公共管理办公室、社会治理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并明确各自职责。原街道“七站八所”合并设置为公共事业服务管理中心。变向上对口为向下对应,推动机关更精干、运行更高效。改革后,全区7个街道共设置事业单位14个,比改革前减少了17个,精简率为55%。同时实行“一个街道两个本”的编制管理模式,打破街道行政事业单位岗位界限,统筹人员使用,激发街道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提升街道服务效能。

统筹资源配置“挖潜力”,强化基层工作力量

一是“强”队伍。通过“减上补下”先后调剂97名事业编制增核到街道,街道干部由原22-36名增至33-55名,街道编制比改革前增加50%左右,极大化缓解了基层力量薄弱情况。二是“优”管理。成立街道人大工委,畅通各级人大代表与群众的沟通渠道。街道科级领导职数比改革前增加了2-3名,提拔选任28名优秀干部到街道“一部四室”任职,将人才充实到一线,增强街道领导力量。公开招录217名专职社区工作者全部补充到网格员队伍中,将社会管理责任细化靠实到每个网格员,促进社会管理措施落实更加敏捷、精确和高效。二是“提”待遇。在全区内统筹资金,街道工作人员较区直机关相应层级工作人员年度绩效奖金标准提高10%。社区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按专职化城市社区工作者薪酬规定进一步的提高,充分激发基层干部工作活力。改革后,全体机关单位、街道、社区干部及志愿者在防控工作中日夜值守、入户摸排、精准服务,得到了上级和群众的肯定。

优化审批服务“提效力”,增强基层群众获得感

从“跑多门”变“进一门”。整合各中心、窗口为一体,投入25万元配置排队叫号、服务评价等电子设备,统筹推进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将涉及民生保障、城市建设等领域的88项政务服务事项集中进驻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理,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实现“一门式”服务。从“专科窗”变“全科窗”。升级各业务窗口为全科窗口,统一使用行政审批(服务)专用章,推行“一窗通办+主题套餐式服务”基层政务服务新模式,全面优化办事流程,群众只需取一个号,到一个窗口,就能一次性办结所有事务,从根本上解决窗口忙闲不均和群众排队久、办事难等问题。窗口升级后,7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全科窗口每月平均受理办件150件以上,办件量和效率成倍提高。从“见面办”变“指尖办”。依托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广西政务”APP等线上平台,街道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97.53%的事项 实现“最多跑一次”,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全面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深化综合执法“聚合力”,提升基层监管水平

一是综合执法进一步规范化。组建7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实行双重管理,日常指挥调度考核由街道负责。赋予街道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农房管控等八大领域执法权限,推动执法规范化。二是联合执法进一步高效化。依托北海市综合行政执法指挥管理平台,统筹辖区内派驻和基层执法力量实行联合执法,强化“网格预警、街道吹哨、队伍报到”联动模式,转变“九龙治水、多头执法”为“攥指成拳、统一作战”,多股执法力量“扭成一股绳”,切实解决了基层执法力量分散薄弱和“看到管不到”的问题。改革后,街道执法力量大幅增加,不断推进执法高效化,在背街小巷改造、创建全国文明城、卫生城等工作中发挥较明显作用,助力全区429个小区完成改造,得到群众的高度赞誉,顺利通过“双创”国检。

注入城市治理“新动力”,创新基层共治共享

建成“一个全域治理平台”:建设“数字海城”全域治理指挥平台,打造出“全景态势感知、社会治理、产业经济、文旅服务、应急防控、政务服务”等六张专题图,形成“业务多级联动、基层行政问效、数据汇集共享、统一指挥调度”的海城特色全域治理新模式,在全市率先实现远程基层治理信息化工作、数据化管理。建成“一张全科网”:组建了区、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划分全区7个街道51个村(社区)为698个网格,组建网格党组织602个,并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推进学校、医院、市场等专属网格设置,实现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全域覆盖。建成“一支全科队伍”: 按照“4+N”(1名区挂点领导+1名网格党组织第一书记+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名网格长+N名网格员)建立网格工作模式,组建由社区书记、干部、街巷长、楼栋长、小区物业和党员群众等形成的“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全科网格团队,落实全科政务服务34项任务,网格遍访服务75项任务。打破原来的条块工作壁垒,让社区工作者熟悉掌握社区全部管理服务事项,从“专门专岗”转变为“全科全能”的多面手,实现一名全科社工可以在网格内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模式。促进收集并解决居民群众“三事”,实现群众“三事”件件有人跟、事事有落实,基层治理“1+1>2”的倍增效应。(海城区委编办)

X 关闭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1

Copyright ? 2015-2018 世界涂料网 版权所有  

邮箱435 227 67@qq.com